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法院要闻

一庭一星之城郊法庭: 传承创新 精进为民

来源:   发布时间: 2020年09月03日

开栏语:

    人民法庭是基层法院的派出机构和组成部分,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前沿阵地,担负着大量民事纠纷案件的审理任务,在法治中国进程中发挥着“神经末梢”的作用。

    人民法庭的法官,离群众最近、最了解民意,他们在乡村农户、田间地头、工厂社区间化解大量民间纠纷,胸怀对百姓的大爱,诠释着司法为民、公正司法的真谛。

    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走进法庭、走近法官,去领略新时代基层法庭和法官的风采。

一庭一星之城郊法庭

传承创新 精进为民

    魏培培是城郊法庭的一名年轻的员额法官,今年1月份入额的她,是这个队伍里的新兵。

1.1

 

 

    她是个肯学习爱钻研的“拼命三娘”,2012年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东港法院,先后在审管办、研究室工作;2017年来到城郊法庭审判一线,她迅速进入法官助理角色,辅助员额法官年均办案250余起,案件调撤率近50%。

    工作之余,照顾家庭和孩子之外,为了让自己专业水平更加扎实,她还挤出时间读了在职研究生,去年9月份顺利拿到了硕士学位。

1.2

 

 

    今年3月份岗位调整之后,魏培培开始独立办案。她既要办好自己承办的案件,还要兼顾处理担任法官助理时手头的案件,短短5个多月的时间,独立审结案件126件。

1.3

 

 

    从办案小白到法庭新秀,培培说她的成长得益于城郊法庭实行以“老”带“新”制。经验丰富的“老”法官与缺乏实战“新”法官组成“互助组”,将“传帮带”的优秀传统贯穿到案件审理、文书审核等各项工作中。

1.4

 

 

    除了“传帮带”,城郊法庭还传承着“四项制度”:疑难案件“会诊”制度——定期对疑难案件“会诊”,强化集体把关、集体决议;“饭桌会议”制度——利用午饭时间,对近期需要解决的案件“问题点”集中讨论,集思广益,及时“敲定”;文书“互审”制度——团队相互“检漏”、相互督促,提高案件及裁判文书质量;案件强制“唤醒”制度——定期调度超6个月审限的案件,防止疑难案件被习惯性“搁置”,有效缩短了审理周期。

1.5

 

 

    传承与创新并举,今年年初,城郊法庭专门打造以“爱”与“和”为主题的家事文化长廊,重新装修回字形结构的案件家事审判庭;成立“家事审判”团队,选派调解能力突出、富有责任心的女法官担任家事法官,发挥她们亲和、细致、善沟通优势,提高矛盾化解成功率。

1.6

 

 

    创制《家事案件要素审查表》,有效提高庭审效率;创新“表格式”裁判文书,使裁判文书更具针对性和易懂性;首创“法官寄语”,让裁判文书有了“司法温度”;创立“家事调查员”制度,“人身保护令”制度,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人文关怀。

1.7

 

 

    城郊法庭始终秉承“以当事人为本”的司法理念,将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倾注到司法为民的事业中,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一次、集体三等功两次,被授予省级“青年文明号”“全省优秀人民法庭”荣誉称号,人民群众满意度逐年提高。

1.8

 

 

    在这个人口多元、信息多元、矛盾多元城乡结合部,城郊法庭的全体干警,主动适应基层法庭工作新常态, 开创法庭工作新局面,奋力谱写法庭工作新篇章。

关闭